近日,一场中超联赛中的争议判罚再次将中国足协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。比赛中出现的两次关键判罚——李可对王大雷的冲撞,以及马纳法疑似手球的情况,经由足协组织的评议后认定当值裁判判罚无误,这一结论引发了球迷和媒体的广泛质疑。
事件发生在上海申花与北京国安的激烈对决中。一次禁区内的攻防回合里,国安球员李可在与申花门将王大雷的对抗中致使后者倒地。当值主裁判未作出判罚,VAR也未介入。赛后,足协评议组认定此次接触属于“合理冲撞”,李可的动作意在争抢球权而非故意冲撞门将,因此不构成犯规。这一解释难以服众,许多观点认为,规则明确要求球员必须注意保护门将,尤其是在小禁区内,如此强度的接触导致门将失位,理应被吹罚犯规。
另一处争议则围绕申花外援马纳法的一次防守展开。他在封堵对方传中时,皮球疑似击中其手臂。裁判未判罚点球。足协评议组同样支持了这一决定,其依据是对“自然位置”的解读,认为马纳法的手臂动作并未构成故意扩大防守面积的犯规。然而,对于何为“自然位置”,国际足联的规则本就存在解释空间,不同裁判的执法尺度常有差异。此次评议结果让不少球迷调侃:“看来得发函问问国际足联,这个球到底该怎么判!”
两起争议判罚,经由足协内部的专家评议后均得出“无误”的结论,此举非但未能平息争议,反而激起了更大的波澜。其根本原因在于,评议过程的不透明以及结果的“全盘正确”论,难以让公众信服。每次出现重大争议,足协的评议往往成为维护裁判权威的“内部流程”,而非真正面向公众、答疑解惑的沟通渠道。这种“自说自话”的模式,进一步消耗了本就脆弱的公信力。
裁判工作的难度毋庸置疑,在高速对抗中瞬间做出准确判罚是世界性难题。因此,外界并非不能接受个别的错漏判。公众真正无法接受的,是管理层面对于争议始终如一的回避和“捂盖子”态度。建立一个公开、透明、有说服力的评议与解释机制,主动向社会和球迷清晰解读关键判罚的依据,才是缓解矛盾、赢得信任的正道。否则,类似的争议只会周而复始,不断损害中国足球的形象。